怎样呵护宝宝的理想

来源:未知

导语:孩子对认识自己的最初体验,其实就是从面对自己的愿望开始。只要每个人从孩子时就开始,能真实地面对和珍惜自己的理想,无论远大还是卑微,他在未来也一定能学会倾听和坚守住自己内心的愿望。

一个有名的人曾经写道:如果把人的一生各个时期的看法放在一起,那会是怎么一团乱七八糟互相矛盾的东西。虽然自己人生经历还有限,但我也能隐约明白他的意思。确实,因为心智的成长,情势的变化,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角度都会慢慢不同。坚持一生的信念当然会有,不过很多一时一地的感触都会不再,改变的甚至还会包括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曾经的理想。

德国一个教育学家在考察了中国的儿童教育后,有一件特别想不通的事情。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总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但德国一个教育学家在考察了中国的儿童教育后,有一件特别想不通的事情就是:为什么中国孩子们的理想大多是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个老板,一个明星什么的。他特别疑惑地问中国同行:“为什么很少人会选择司机、厨师、清洁工、警察这些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职业?”在这名教育专家的眼中,科学家、老板和明星这样的职业距离孩子其实非常遥远,难以理解。按道理,孩子们应该更能接受和喜欢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直观的职业才对。

听说在美国美国佛罗里达州就有一座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理想城”乐园,城市的建设完全模仿现实:警察局、医院、银行、报社、电视台等应有尽有。在理想城里,孩子们可以扮演消防队员、记者、法官、医生等角色,体会成年人的乐趣和辛苦。但那里面没想到要设立科学家和歌星之类的角色,因为无从扮演。 

那名德国专家的结论是:“崇高”的职业如此大面积地成为中国孩子的理想首选,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诱导使然,而不是出自孩子的本真想法。神五、神六发射成功后,相信如果现在再问起来,很多孩子的理想应该又会变成宇航员。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理想,其实并不一定健康。

社会观念是由各地的文化传统等更深刻的因素决定的。而对孩子理想的评判偏差,不是某个家长的问题,是因为整个社会都一直在狭窄地界定着成功的含义。

我相信他说的话。在欧洲住的时间久了,就越来越觉得,社会观念是由各地的文化传统等更深刻的因素决定的。一个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世界知名摄影家,他当初选择的职业就是拍摄舞台剧照。如果小人物的理想不足道,就象我老妈当年在我选择摄影职业时恨铁不成钢地叹息“拍得再好不也是个拍照片儿的”,那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名消防员又怎么说呢?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信奉的都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尊重知识当然是对的,但无限拔高终归有问题。三毛好象在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回忆文章中写过,自己小时作文课上汇报自己的理想是:作个拾破烂的。结果被老师罚回重写。她只好改变自己的理想为“卖冰棍”,因为可以在没人光顾的时候顺便捡些破烂。结果应该还是通不过。

换到现在,即使受到一些所谓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果在作文中说他将来的志愿是当个马戏团小丑。中国的老师即使嘴里不说,心里大概还是会想: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的老师则一定会真诚地表示: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从小被望子成龙到大,现在也为人父母,我特别理解对孩子理想的评判偏差的原因,这不是某个家长的问题,而是因为整个社会都一直在狭窄地界定着成功的含义。 

认识自己是个重要与难得的课题。孩子对认识自己的最初体验,其实就是从面对自己的愿望开始。

虽然我觉得自己一直属于活在自已的世界里的人,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但回想起来,从小到大的理想仍然不能免俗:首先是当名解放军,然后是科学家,再后是作家什么的。然后从杰出外交家的理想一直退步到现在“拍照片儿的”。虽然越来越堕落,但也越来越欣慰,因为终于明白自己真正的愿望。我可不希望女儿唯唯也走同样的弯路。

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错了,多半是因为对自己真正理想的迷惑,因为已经习惯对远大理想的描述,以至已经不会了解自己内心的具体愿望了。古希腊的神庙上刻有一行字: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起被一直转述至今,可见,认识自己是件多么重要与难得的课题。孩子对认识自己的最初体验,其实就是从面对自己的愿望开始,就象三毛拾荒愿望的真实卑微与日后生命丰盈不朽的因果。在中国,我们太久习惯于把别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愿望,把物质的富足做为所有的祈求,“认识自己”重要而艰难,远不如 "出人头地”简单粗暴和有效。

那个拼图里,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小孩子的头像。所以如果反过来拼,只要那个小孩子好了,世界也就好了,就是这么简单。 

 

上一篇:宝宝的餐桌礼仪也很重要
下一篇:如何为宝宝选择理想的幼儿园



牛宝宝 | 宝宝生长发育指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