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液检查正常值及其意义
尿量
正常值:每小时3~4毫升/公斤体重。
临床意义:尿量的多少与饮水量、出汗及气温等有关。每昼夜尿量超过2500毫升为多尿;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50毫升为无尿。病理性尿量增多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伴浓缩功能障碍时;病理性尿量减少见于急性肾炎、严重失水、高热、水肿、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溶血性输血反应、尿毒症及严重休克时,常出现尿闭。
尿色
正常值:淡黄或黄色。
临床意义:正常尿液为淡黄色,其色泽深浅随尿中色素含量和尿量多少而改变。发热及代谢率增高时,尿中色素增多,故尿色加深。饮大量水后,尿量增多,尿中色素被冲淡,尿几乎无色。服用金霉素、痢特灵或进食某些食物,如萝卜时,也使尿呈黄色。尿液呈洗肉水色为血尿。尿液如红葡萄酒色而透明为血红蛋白尿。尿色深红如浓茶样见于胆红素尿。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或脓尿。
透明度
正常值:新鲜尿多为透明。
临床意义:正常新鲜尿液透明,放置以后有盐类结晶析出时,则浑浊。新鲜尿浑浊,可见于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盂肾炎、血尿、乳糜尿等。
酸碱度
正常值:5.0~7.0。
临床意义:正常人24小时混合尿液常呈弱酸性,进肉食后多呈酸性。尿的酸性增加见于酸中毒、糖尿病酮症、肾炎、服氯化铵等。强碱性的新鲜尿可见于严重呕吐、膀胱炎、碱中毒等。
比重
正常值:最大范围为1.002~1.030,一般为1.015~1.025,晨尿比重1.020左右。
临床意义:尿比重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糖尿病及周围循环衰竭。减低见于慢性肾盂肾炎、肾功能衰竭、尿崩症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发生在剧烈活动后、情绪激动时、严重受寒、进食多量含高蛋白的食物之后。病理性蛋白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肾结核、肾肿瘤、高血压肾病、心力衰竭、以及白喉、猩红热,汞、铅中毒等。
尿糖定性实验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进食过多的糖类食物,或从静脉注射较多的葡萄糖溶液,可引起暂时性糖尿。而病理性糖尿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脑下垂体前叶机能亢进。以及脑震荡、脑出血、脑肿瘤等所致颅内压增加等。
尿酮体测定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尿中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剧烈呕吐、腹泻、长期不能进食、脱水等。
尿显微检查
(1)红细胞
正常值:小于3个/高倍镜视野。
临床意义:增多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肾或膀胱肿瘤、肾结核、肾结石、肾外伤、出血性疾病等。
(2)白细胞
正常值:小于5个/高倍镜视野。
临床意义:增多可见于肾盂肾炎、肾结核及尿道炎等。
(3)管型
正常值:0~偶见/高倍镜视野。
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一般无管型,有时偶见少许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数量增加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高热、肾瘀血等。出现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白细胞管型可见于肾盂肾炎、肾脏化脓性病变、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颗粒管型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动脉硬化等。上皮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毒素反应、长期高热等。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肾淀粉样变。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4)尿沉渣12小时计数(埃迪氏计数)
正常值:白细胞及上皮细胞:小于100万个/12小时。红细 胞:小于50万个/12小时。管型:小于54个/12小时。
临床意义:此检查主要用于肾脏病,小儿原有肾炎,尿的改变基本恢复正常,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尿中细胞数是否正常,或多次显微镜检查,细胞数均为偶见,可作此检查。
(5)尿淀粉酶检查
正常值:小于64单位
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一般在发病后12小时开始增高,达正常的2倍。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胃肠穿孔等可见轻度增高。
(6)尿三胆检验
正常值:尿胆红素定性:阴性;
尿胆素定性:阴性;
尿胆原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该检验是鉴别黄疸种类的重要方法。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和尿胆素阳性。肝细胞性黄疸时尿三胆均为阳性。阻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阳性,其他两项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