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孩李文正在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读大二。“那可是拉票拉来的!”说起自己就读的学校和专业,李文颇有成就感。高三填报志愿时,李文和父母分成了两个阵营。他自己喜欢化学,特别崇拜周恩来总理,因此一直非常向往周总理的母校;而李文的爸爸妈妈则有些想不通:儿子属于综合实力超强选手,学校也一直把他列入考清华北大的种子选手,化学专业哪所学校都有,何必舍近求远呢?
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决定都再想想,然后投票。为了能说服爸妈,李文轮番对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想,最后可能是我的这句话打动了他们:‘我希望自己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回忆起当年自己的“壮举”,李文笑着说。
李文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推行民主式教育的城市家庭。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父母,从儿子小时候起,就非常尊重他的意见,他们的育儿经历也无数次证明,教育孩子,沟通、协商是最有效的方法。
现在,像李文父母这样“民主式”的家长越来越多。一项新近完成的调查表明,“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正在成为城市家庭教育方式的主流。
该项调查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06年4月进行,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深圳、大连、济南等20个城市的2553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
民主家长占四成 中老年人更爱“威慑”子女
每个家庭在教育子女上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大致可以分成4类:威慑型、发展型、溺爱型和民主型。这4类家长各有各的特点:
“威慑型”的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奉行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说一不二。在传统型家庭里往往盛产这类的家长。
“发展型”的家长往往以“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的方式规划子女的发展,为子女制定较为详细的长远发展计划,让其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多种特长。这类家长一般自己的事业有成,希望用自己的成功人生经历给子女的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溺爱型”的父母则一切惟子女是从,甚至没有原则地对子女的要求一味妥协。现在不少爷爷奶奶辈的家长,由于“隔代亲”,对孙子孙女辈“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最容易发展成此类家长。
“民主型”家长以“协商”的方式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争端,共同商议决定与子女有关的事宜。
朱女士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她认为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颇受民主式教育之益。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从小,和她相关的事情父母都会跟她商量。后来到外地上大学,每回有什么事情朱女士打电话跟父母商量,父母也都是给她一些建议,但从不替她拿主意。“现在大家都说我该拿主意的时候特别干脆,不优柔寡断。我想,这应该是得益于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方式。”
调查发现,在城市居民中,“民主型”家长所占比例最高,将近四成,为38.5%。“威慑型”和“溺爱型”比例相当,分别为20.3%和24.8%。“发展型”的家长相对比例最少,为16.3%。
35岁的崔先生从小是在父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下长大的。因为小时候比较调皮,崔先生没少挨父亲的打。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有一次和同学打架,被同学家长告上门来,父亲怒不可遏,拿着笤帚追着自己满村打,最后笤帚把都打断了。
秉持崔先生父亲这样教育观念的人,在中老年人中为数不少。调查显示,中老年父母对孩子多采取“威慑型”的教育方式。在青年、中年、老年父母中实行“威慑型”教育方式的比例为18.7%、20.1%和22.7%,呈递升趋势。
相反,年轻人比较重视“发展型”的子女教育方式。在青年、中年、老年父母中实行“发展型”教育方式的比例分别为19.1%、16.2%和12.7%,呈逐渐降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