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

来源:未知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可加强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在幼儿时期一个人的交往意识便开始萌发了,比如玩要时看见玩伴会组合在一起,幼儿间互换玩具或互赠礼物,就是例证。对于这种最初的交往意识,如果家长引导不够或者过问的方式不当,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父母长辈过分娇惯,导致孩子任性放肆,在家是个“小皇帝”说一不二,在幼儿园蛮横霸道,常常与小朋友合不来,闹矛盾,学会动手打人,另一种则正相反,因家庭管束过严,三代人同看一个孩子。父母长辈代办了一切幼儿逐渐变得胆小怯懦,性格孤僻,成长集体中孤立的成员。

    平等、正确的亲子交往,直接影响着幼儿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墨森(P.H.Mussen)指出:“亲子关系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发展为两个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幼儿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正像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样”。而吴放、邹泓(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都有同样高的预测性和积极的影响。由于安全性高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在家长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反应基础上的,在与家长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模仿家长的行为,用家长对待自己的同样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同伴。这种情况反映到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交往的行为上,通常表现为攻击性低,乐于助人等。更重要的是,这种良好社会行为及内部行为模式成为潜意识中指导幼儿社会行为,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主导因素。

    可见,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对幼儿的期望态度,行为及其对幼儿行为的指导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形成不同性质的同伴关系。因此如何改进家庭教育,用正确的教育观来加强对幼儿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当今社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的基石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是幼儿交往生活中的一大内容。乍一看,幼儿时期的师生交往似乎比较简单,但如果细细琢磨的话,就会发现它有比小学、大学的师生交往所不同的独有的特点。

    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正因为他们之间过于亲密,反而容易造成子女在父母面前不能表现的最好,因为他们知道,无需表现太好,一般就可以获得父母的宠爱,表现再差也可以获得父母的谅解。而作为家长来说,往往不论自己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会疼爱有加,再加上工作、家务繁忙,家长一般很难细心地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因此,塑造孩子心灵品质,培养孩子各项能力的任务便大量地落在了专职教育的教师身上。

    1、师生交往具有短期性、多变化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幼儿自入园后,所接触的老师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幼儿与教师的交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即便是在同一班级里,幼儿与不同的教师交往的频率也是不同的。这种变化性和多样性对幼儿发展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

    2、师生交往还具有平等与崇拜两重性。

    孩子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孩子,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特有的地位及心理状态,学生对教师又有着盲目崇拜性。在这一时期,幼儿天真、单纯、不谙世事,开始渐渐崇拜有知识有文化的成年人。而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老师的言行举止和所实施的教育,能够满足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渴求老师给予他们一份母亲般的疼爱。所以,教师又同时扮演了父母温暖的角色,正因为如此,幼儿喜欢把自己的一些心里话讲给老师听,与老师进行感情交流这一切都是在信任老师,喜欢老师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说,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基石。

    同伴交往是促进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伴交往主要是指幼儿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其交往对象的年龄、心里发展水平和他们等与自较为接近,它是幼儿交往活动的主要渠道,与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相比,同伴交往最大的特点在于幼儿与同伴之间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和自由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上一篇:妈妈们在0至3岁孩子成长黄金期应该注意哪些?
下一篇:婴儿启蒙教育的入手方法



牛宝宝 | 宝宝生长发育指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