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不是打出来的

来源:未知

乖孩子不是打出来的

    聪明的可可会念好多儿歌.还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爸爸妈妈看到可可的成长,可高兴了。可是最近可可却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特别爱和苍爸妈妈对着干。妈妈让他先穿裤子,他偏要先穿鞋子;爸爸要帮他整理玩具,可可却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可可这是怎么了?一个乖宝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了呢?

    原来可可已经到了人生第一逆反期的年龄了。宝宝的第一逆反期一般发生在他18—48个月大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宝宝在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了自己的主张,所以对于爸爸妈妈的要求常做出一些故意的反抗行为,表现为执拗、任性。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

    所以,如果家里的宝宝也出现了可可的这种奇怪表现,爸爸妈妈不必着急,也无需生气,因为这是宝宝们长大的信号。虽然第一逆反期是宝宝的正常心理发展阶段,但还有一些外部原因。也会导致宝宝的逆反心理。

比如,爸爸妈妈对宝宝提出的要求或期望过高,宝宝很难达到,或是尝试很多次他也完成不了,当我们要求宝宝再次去尝试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接受爸爸妈妈的要求,或是发脾气。

宝宝会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这类情况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爸爸妈妈忽略了宝宝,宝宝希望通过自己对爸爸妈妈的“唱反调“,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和关心。

    游戏是宝宝的工作,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大人们总是因为害怕宝宝受伤,或是弄脏衣服,而去阻止宝宝玩这玩那,那宝宝肯定会不高兴。

  粗暴、打骂,不给宝宝解释的机会,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并不会产生效果,反而会刺激宝宝产生逆反心理。宝宝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了、不要他了。那么,他就会不听大人话,故意和大人对着干。

    宝宝到了2岁左右,他的行动和思维逐渐成熟,这个时期的宝宝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了一定的见解,有时大人要他这样做,他却偏不这样做,这就是宝宝的逆反心理。此时,你不能将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强加于宝宝,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帮助宝宝纠正不正确的做法和想法。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发现儿子拿着他心爱的牛角冒着大雨在院子里挖石头,身上的雨水混着泥浆,看起来浑身脏兮兮的。那牛角尖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妈妈正气得想好好教训儿子一顿的时候。儿子手中拿着几块石头,满腔兴奋地跑了过来。

    “妈妈,你看这石头上的花纹,真漂亮,放在我们家的金鱼缸里,小金鱼肯定很喜欢。”儿子举普石头对妈妈说。

    “是的,你真有眼光,这石头的花纹很特别,像向日葵,哦,还像一只缩着头的乌龟呢。”妈妈看着儿子兴奋的脸,不由得改变了主意。

    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妈妈一怒之下打骂儿子一顿,以后儿子心中始终会存有阴影,会因顾虑妈妈的责备而放弃去做许多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责怪牡丹为什么不香,梅花为什么不如牡丹花朵大,葡萄藤上为什么不挂西瓜,荷花为什么不能长在陆地上。大自然的万物,总是各尽其天性,发展它们的长处,于是才有这万紫干红的世界,百花争研、精彩纷呈。唯独轮到看自己的孩子时,总觉得他处处不如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期望过高、过于单要求每一朵花都开成牡丹,自然多数的花朵都达不到要求。

置之不理。这是帮助宝宝摆脱倔脾气的最好方法。因为宝宝发脾气的主要目的是想得到你的关注。你不理他,宝宝就会意识到发脾气没有什么用,以后还是少用为好。不理睬发碑气的宝宝,需要爸爸妈妈能沉住气。

以柔克刚。通常宝宝说“我不要”未必是真的不要,他只是想体验自己的能力,所以聪明的妈妈会经宝宝“戴戴高帽子“,使宝宝得到想要的关注,从而主动地说“我要”。切忌以硬碰硬,因为宝宝很多时候说“我要”是因为爸爸妈妈的表情恐怖而感到害怕,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循循善诱。妈妈可用宝宝能够理解的语言,根据宝宝的期望用具体的事物来解释、描述,使宝宝理解这项活动与自己的关系,从而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做出表示。宝宝所关心的事情和能够理解的词语都是非常具体形象的,与其告诉他要去好玩的地方玩,倒不如直接告诉他去动物园看大象。

声东击西。妈妈可运用自己的表演才能,用另一件事自然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使他暂时忘掉目前所从事的活动,然后再提出要求。这时候,很多宝宝会自然顺着你夸张的表情说:“我要”。

欲擒放纵。宝宝的反抗行为很多时候是没有理由的,只是一种“找找感党”,是受成人情绪暗示的结果。如果妈妈在这个时候故意顺着宝宝,表现出非常希望他继续从事这项活动的意愿,而妈妈自己则从事另一项对于宝宝来说充满了神秘的活动,宝宝会察言观色,力求与大人的行为保持一致,努力地争取表达内心感受。

上一篇:争取时间多陪陪孩子
下一篇:爸爸妈妈请多陪陪宝宝



牛宝宝 | 宝宝生长发育指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