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害怕医生怎么办
闹闹从周岁后便开始害怕看医生,甚至一进诊所或医院就大哭。
打预防针或感冒时,不得不“押”着他去看诊,小闹闹乱哭乱闹中碰到一些诊疗器,也会有危险,医生护士也无可奈何。一场“交战”下来,大人小孩都苦不堪言。
那么,闲闹究竟为什么害怕医院呢?又要怎样去应对?
宝宝医院恐惧的心理探究:
知觉引起的恐惧。通常,宝宝与医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打预防针。每上一次医院,都得挨上一针,宝宝当然会感到害怕。
一位戴眼镜的医生给孩子打过针,也许日后孩子一见戴眼镜的陌生人也会害怕得大哭。这是因为宝宝还小,容易把具有同一外貌特点的人视为同一类人。很多孩子有对“白大褂”的恐惧心理,
这就是知觉引起的恐惧心理。所以,他们一看到医生就哇哇大哭,完全不让医生靠近。
经验引起的恐惧。恐惧是后天的经验所致。它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种心理泛化的作用。
以前就医时发生的不愉快经验,造成孩子挥之不去的量梦,所以只要一想到要看医生,就会很害怕。如:医师检查时,将硬硬的压舌板,直接放入宝宝的嘴巴里,因而造成喉咙不舒服、呕吐等情形。看医生会让孩子体验病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原本身体已经不舒服,看医生后更难过,这些不舒服的经验让他产生了本能的恐惧,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不舒服的感觉与经验,孩子开始选择逃避。
想象引起的恐惧。一般宝宝看到医生就会想到打针蒲、药很苦,有的宝宝甚至一路进医院就开始恐惧地大哭。患有恐惧症的宝宝即使不是在医院,他也会忧心仲仲。如果一个小孩对医院有恐惧症,只要一想到医院,他就会浑身发抖、难受。
病室引起的恐惧。受同伴恐惧情绪的感染。孩子在医院看到同伴难受的样子,或是听到就诊同伴惊恐状态下的叫喊声,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如听到在打点滴的孩子或是治疗牙病的孩子在惊恐状态下的减叫,他会感到毛骨惊然。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台产生恐惧感。
妈妈们的错误做法:
恐吓与威胁。爸爸妈妈经常用“打针”来恐吓威胁宝宝,就造成孩子害怕就医的情况。
“你再不乖,妈妈就带你到医院。话护土阿姨朝你打针。”其实,爸爸妈妈一句无心的话根可能就增加了孩子对医院的恐惧。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医院就等于“惩罚“。孩子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可以说这种情况完全是由爸爸妈妈造成的。
斥责与批评。当孩子就医感到害怕时。许多爸爸妈妈喜欢斥责与批评,这些做法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心理。
“胆小鬼,有什么好怕的,妈妈在这里呢。”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人也不要把孩子斥之为“胆小鬼“,这种斥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变得勇敢,反而会使其产生自卑感。可以说,真正的胆小鬼往往是被骂出来的。因此,防止孩子产生害怕心理,爸爸妈妈不能斥责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消除来自医院的精神压力。
恐惧是幼儿出生就有的情绪反应,也可以说是本能的反应。恐惧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卫机制。不害怕的人,反而容易遇险。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与社会价值中,”害怕”被误认为不勇敢。
奖励与欺骗。当孩子在打针哭闹时,妈妈用奖励去说服宝宝接受一种行为会使得这种行为更没有吸引力。
“听话,不痛,别害怕,打完针后咱们去游乐园。”宝宝可能会想“医院肯定很可怕,否则妈妈不会使劲哄我去。”奖励可以让宝宝哲时兴奋而忘记医院恐惧,但可以想象,不论宝宝如何兴奋,他的亢奋或高昂的情绪总有掉下来的时候,同时宝宝兴奋过后可能无法回到他们原来的常态,他们往往会掉到沮丧里,在这种情况下宝宝情绪低落。没有精神,更加不愿去看医生。如果宝宝养成依赖奖励刺激的习惯,妈妈就需要一次次加重兴奋物的程度,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