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感
表现:初为人母,身心疲惫,宝宝夜啼,打乱,破坏睡眠。
常先让孩子哭一会,等哭累了就睡了;有时孩子哭得太厉害,才起床喂,哄,抱……后来孩子越来越爱哭……2岁后虽然不爱哭了,却很磨人,不愿意自己睡,需让大人陪着。
哭、饿或身体不适,父母是否及时出现,是他对这个世界建立安全和文化感的基础,有时不及时出现,宝宝仍然没有得到规律性、稳定的反馈信息,还会时时担心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便常常变换哭闹不安的方式吸引大人注意,但却没有学会正确表达自己需要的方法。长此以往,以致后来孩子不是身体不舒服,而是心理不舒服。最终不能建立稳定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疏导策略:
(1)积极回应宝宝的基本需求,不会说话的孩子用哭来传达自己的需要,父母一贯地、及时地出现在他面前,解读他的需求,给予相应的照顾喝关爱(不能等待较长时间还没有回应,这会使宝宝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导致行为方式的紊乱。
(2)在积极回应的同时,不要娇惯宝宝,科学的方法是不要把“积极回应”操作为“立刻满足”。①当孩子产生各种需求时,是用声音和肢体动作回应,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已经知道他的呼唤。②让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几秒钟。③可抱、可引逗(用奶瓶),用简单的话语。
(3)给宝宝的安全感并不是要处处严密保护:①1岁半后,孩子的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是希望自己能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烈。②父母应给予孩子安全感,但不要过分保护。具体措施——陪他,但不要过分干预,需要参加就及时参加,不指指点点干涉他自己玩的方式(否则会破坏其主动性)。③逐渐成长的独立性使父母不需要在身旁,只要听见声音,知道父母在一旁就放心了(这是孩子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水平提升的表现)。
(4)安全度过分离焦虑的考验:孩子的安全感并不是直线发展,而是在经历一次次考验之后螺旋上升的。
2、依恋:
表现:在孩子三个月大时,重赴职场,平均1~2个月回家住几天陪孩子,孩子半岁后,与她渐渐不亲,整天和阿姨腻在一起,不理母亲,有时还烦躁的推她。
3、母亲不要过分霸占孩子对自己的依恋:
对于0~2岁处于依恋期的宝宝,母亲要积极的回应宝宝的各种需求,两岁以后,母亲要舍得对宝宝放手,不要过分对宝宝霸占对自己的依恋,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他的独立性,除了跟依恋对象玩以外,还要乐意并学习跟其他成人玩,尤其是幼儿园老师,这样宝宝的社会性才能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