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智力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呢?“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紧迫感让早期智力开发成为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然而,不少国外教育专家对于人为地、过早地启动智力开发程序十分警惕。尽管我们面临的大环境有所不同,不过听听他们的想法和道理,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孩子在花园里挖挖土、做小手工,这些讨孩子欢心的事情是不是足以开发智力?还是需要另外提供系统的早期智力开发项目?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学习研究者和儿童教育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超能量”新生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认为婴儿是一张白纸,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它们的感觉器官还不能接受外界信息。但是,今天我们知道,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储备了大量知识而且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他们会思考、观察、体验、找到关键,甚至能够计算。换句话说,新生儿比我们想象中要能干得多。
3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分辨大量的物理现象;6个月时,他开始对事物归类,知道小狗狗不是家具;最迟12个月,他已经能够预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
做到这些,是否需要父母的培训?既然孩子具有如此令人吃惊的能力,为什么我们不再接再厉,让他能在三岁的时候掌握阅读、算术和外语呢?是的,有很多人接受了“时间之窗”的说法,认为如果错过了这个无法复制的阶段,教育可能就没有效果。
真的有“时间之窗”?
来自德国乌尔姆大学的大脑研究专家Manfred Spitzer教授指出,其实许多关于大脑研究的成果都被断章取义或误解了。
他认为,当然有所谓的“时间之窗”,但是我们还不清楚这些“窗口”确切的开启和关闭时间。比如,看三维图画的能力应该在五岁前具备,否则可能有碍于空间感觉的培养。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扇关闭的“窗户”并不会密不透风,即便在6岁、8岁甚至9岁,都还有机会训练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当然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还有,关于“标准外语发音的时间窗口”确切的开关时间,也没有专家能够下定论。我们只是大致知道,如果13岁之前还没有接触一门外语,他之后学习过程可能比较困难。
面对大量有关时间之窗和早期教育的讨论,越来越多的父母感觉到了莫大的压力,他们担心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自己孩子远远落后于他人。
通过感官认知世界
Manfred Spitzer教授说:“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没有接受早教的孩子落后于其他人。但重要的是,孩子学习的方式是通过感官认知世界,而不是成年人想象中那样。孩子们在游戏和奔跑中学习。”
因此,这位大脑研究专家对所谓的学习玩具持怀疑态度,比如“小小爱因斯坦”系列产品可能会妨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因为电视上呈现的大量除了语言之外的其他刺激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专家指出,应该让孩子多在野外游玩,以接受不同层面的刺激。石头、小草、大树和各种动物等构成的多彩世界,为孩子的大脑提供充足的养分。
早期智力开发优势不显著
心理学家Kathy Hirsh-Pasek 和Roberta Michnick Golinkoff在他们所著的《爱因斯坦从没用过教学抽认卡》(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cards)中,探讨了幼年时期学习算术是否有意义这个话题。他们的观察显示,直到4、5岁,孩子才真正掌握数数和点数,并且开始学习计算。但前提是,孩子必须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自我控制。注意力和自控能力由前脑掌控,而这部分大脑区域是逐渐发育成熟的。
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曾经做过一个跟踪调查研究:幼儿园期间(大约3、4岁的孩子)学习认字和阅读后,是否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领先?结果是:上小学后,用不了几年,这些孩子的领先优势就逐渐消失了。唯一例外的是那些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一直无法超越这一优势。
有意义的早期教育
瑞士苏黎士教育研究院的Elsbeth Stern教授认为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保证孩子今后的成功、幸福的人生。“大脑不是存折,今天我们存入100块,几年后就能连本带息取出来。”
事实上,Elsbeth Stern教授对早期教育有很高的认同感。“父母确实要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做好准备,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未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重要的是,孩子应该对日常生活和环境有很好的认识。因此,就我而言,好的幼儿园不是学习双语的地方,而是带着孩子认识花园里的植物或者参观面包房里如何工作的幼儿园。父母们应该考虑哪些早期教育项目是孩子应该参加的?哪些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孩子的?”
Elsbeth Stern认为,通常孩子从4岁开始真正的学习,他们需要的是灵活的教育方式。比如,让孩子学习阅读,那么首先应该培养他对语言的感觉,为此,可以和孩子一起唱歌、朗读诗歌或有韵律的歌谣;为了学习数学,应该和孩子讨论数字和对称,而不是让它练习1+1。
不可缺失的情商
父母不要无视孩子的天赋,但是,如何发展天赋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了学习,孩子必须学会接受挫败的情绪,并且理解生活中的事情很难尽如人意。为此,他们需要学会倾听和表达想法,显然,这很难在课堂上学到的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