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尊心需要保护
吃饭时间到了,我也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拿着勺子吃。还没吃几口呢,妈妈就把勺子夺了过来:“小乖乖,妈妈喂你!”
吃完饭,我坐在玩具架前玩。我想拿玩具架最上面的小熊,刚扶着椅子站起来,妈妈就把小熊递我手里了:“宝贝,给你!”
球谈到桌子底下了,我正要爬过去拿,球竟然自己来了,还是妈妈: “宝贝,给你!”
我想够那只系在绳子上的气球,可是就差一点点,我正努力够呢,妈妈已经扯住气球上的绳子了:“宝贝,给你!”
哦,妈妈,我多想自己学着吃饭,自已够玩具啊!虽然我吃饭弄得桌子上、地上、衣服上到处都是,那是因为我刚开始学吃饭啊,慢慢地就不会乱撒了!还有那些玩具,我差一点就够到了,你为什么总是着急帮忙,不让我自己尝试呢?你怎么就知道我不行呢?
专家提示
要珍惜宝宝的好奇心。好奇是宝宝偶然兴趣开始的强烈表现。于遇到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宝宝不仅想知道“这是什么”,而且还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如果爸爸妈妈不能热情、耐心地解答宝宝的问题,或感到厌烦,或拒绝回答,甚至斥责,那么就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让潜伏着的偶然兴趣夭折。
被关注能让宝宝获得自尊。宝宝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精神上的能力,就是对爸爸妈妈的爱,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他能借助这种爱来获得对周围事物的感官印象,并借助这些印象完成成长的任务。如果宝宝缺少爸爸妈妈的爱和关注,他也就找不到关注或爱的对象,他的心就会处于游离不定的状态。不管做什么事总是半途而废,这就是心理分析学家所称的“心理神游”,这代表了一种自我意识的防御,他寻找不到心灵的庇护和慰藉,自然而然地就缺乏自尊自信和安全感。
过度保护阻碍自尊。宝宝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发育成长的,他通过感官去感受外部神奇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尝试着体验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宝宝自尊心的体现。但是1岁左右的宝宝身体和肌体组织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多行动看起来还有点迟缓或无能为力,所以六人总是忍不住想去帮他,但是这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行为却向宝宝传达了一个信息:你不行!这会在 不同程度上伤害宝宝的自尊心。
成功的经验增强宝宝的自尊。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取的成功能给宝宝带来自信,产生自尊。但是因为小宝宝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有限,容易遭受挫折,从而产生恐惧和逃避行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创造机会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尊。当宝宝遇到障碍和挫折时,爸爸妈妈不能轻率指责或者一切包办,也不能听之任之放手不管,而要根据困难的程度适当指导,让宝宝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自尊。2—4岁是宝宝的第一反抗期,随着体格和智力的发展,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愿望,是经常的表现就是喜欢说”不”,什么事都喜欢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这意味着他的自控能力增强了,这也是宝宝自尊心的体现。心理学经验表明,在两岁左右表现出反抗的宝宝,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废、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宝宝,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