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

来源:未知

数学教育

手眼协调以及独立等内在待质的发展,而这些内在特质正是孩子初学数学的必备条件。

感官教育,蒙台梭利博士为了使孩子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对数字熟悉、敏感,而没计了大量的与数学教育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教具——“大自然为孩子准备了花、草、树木、动物,但却没有展现数学的亲密性,因此,我才将感官教具称为具体化的抽象。”对“数”是否敏感与感官智能的高低是相连的。环绕在孩子周围的实物不计其数,但世间万物中,有共同属性的却是非常有限的,例如:大小、高低、形状等。我们要归纳出世间万物不同的属性,必须透过感觉从注意力的集中,才能掌握抽象的要素和关系。

    蒙氏数学教育就是教孩子在生活中去认识数学,教学采用的素材都取自日常生活中的资源。它打破了一般传统的教孩子学习 “数”的方法,让孩子经过一系列配对、序列、分类等感官方面的练习,使孩子建立了分析、整合的能力,进而具备了逻辑思考能力。它是活的教材、活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加强了亲子间的互动关系,所以说它是一种既人性又很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教具,同时也让家长清楚孩子对教具的吸收领会程度,可以利用前面用过的“三阶段课程法”。这种方法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既起到了启发教学的目的,还能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当孩子们工作时,要给他们展示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例如:大——小、大——更大 ——最大、粗糙——光滑、轻——重、大写——小写、小—— 更小——最小、厚重——柔软等。实际上,这种三阶段课程法主要应用于感官训练中,但是它不拘泥于此,在数学训练中也可以依情况而用。父母了解这种课程法之后,就可以“随机应变”了。

    三阶段课程法主要是指:

    第一阶段:认识物体。将呈现给孩子的物体与它们的名称一一对应起来(“这是……”),重复,直到您觉得孩子明白了这种联系。

    第二阶段:认识比较。确定孩子理解了您所说的物体与其名称(“哪一个是……”)。

    第三阶段:区分相似物体。在孩子记住了物体与其名称之后,指向多种多样的物体,问;“这是什么?”孩子应当能够说出物体的正确名称。如果不行,那么再帮助孩子,重复课程内容。

上一篇:蒙氏数学教育——数棒
下一篇:辨别声音强弱



牛宝宝 | 宝宝生长发育指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