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爱护公物的意识

来源:未知

    一、赋予公物以生命,让幼儿产生同情心。

    “泛灵”是幼儿的一心理特点,在孩子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而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天生富有同情心,我们如果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就会起到特别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孩子爱护桌椅时,对孩子这样说:“小桌子、小椅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轻轻拿、轻轻放,不然会弄疼他们的。”还可以通过情景对话形式展开教育。让小朋友来示范如何轻轻的摆放椅子,然后模仿小椅子说:“谢谢你小朋友,你这样轻轻拿、轻轻放一点没弄疼我。”让孩子感受物品的生命性。在平时如有人不小心把小椅子弄倒了,我就指着那把椅子说:“哎呀小椅哭了,他说:‘小朋友不小心把我推倒了,我摔的好疼啊,谁来扶起我?’”再激发小朋友去帮助小桌椅,把它扶起来。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与小桌椅的朋友关系、伙伴关系,从而让孩子与周围物品建立情感。玩玩具时,有的小朋友会使劲的敲玩具,我就提醒他,轻轻的玩,你不要把玩具弄疼了。还可以让孩子们找一找,幼儿园还有哪些东西也怕疼,平时应该怎么样做才能不伤害他们,让孩子知道怎么去爱护他们。孩子们在课后喝水时,我会提醒他们:“小朋友们口渴了,我们班的小花、小草也渴了,我们喝完水能不能接点自来水给小花小草喝呢?谁愿意去帮帮它们?”这样很多小朋友会主动去给花草浇水。如果有孩子在画画时会用油画棒在墙上,桌子上乱画画。我们可以模仿桌子说:“不要在我脸上乱画画,难看死了!”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习惯,他们会主动把歪了的小椅子摆正,拿玩具时也轻轻的拿,花盆里的小花小草也不显得渴了,身边也干净美丽了。

    二、明白公共物品的作用,形成爱护公物意识。

    孩子们爱自己的东西是孩子们的天性,而爱护公物的意识就比较差,要孩子具有爱护公物的意识,首先让孩子明确公共财物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不能独自占有,也不能随意损坏。具体来说,幼儿园的玩具不能乱扔乱摔,更不能私自拿回家。玩的时候要爱惜,玩过之后要收好。不在墙上,桌椅上乱画画。同样道理,爱护公物就像爱护自己喜爱的玩具一样,这是一种可以慢慢培养的好习惯。

    孩子们也是最能明白道理的,我们引导孩子们明白公共物品是我们每个人的好朋友,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乐趣,是不能私自拿回家的,也不能随意破坏的。比如:玩玩具之前我会问孩子们:你们想玩玩具吗?玩具有什么用?从而让孩子们明白:玩具是给我们玩的,玩玩具的时候我们感到很开心、很快乐,我们要爱护玩具。如是不爱护它们,把它们弄坏了,会怎么样?出示坏了玩具让孩子们来玩,看看好不好玩?通过实践让幼儿明白玩具弄坏了,就不好玩了,坏玩具有可能弄伤我们的小手,我们在玩玩具时要轻轻玩。刚开学那会儿,有个孩子特喜欢幼儿园的积塑,玩的时候会悄悄的放几个在自己的口袋里。开始我只对该孩子单独教育,可效果不太好,后来在集体里讨论:有个好玩的玩具被一个小朋友拿回家去玩了,这个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孩子们明白,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玩的,不可以拿回家的。又与该孩子家长联系配合教育,效果挺好。又如前一段时间中午来幼儿园时,幼儿园的大门还没开,有的孩子就摇晃大门,有的攀爬大门,这样不仅大门容易坏,而且也危险。我跟他们讨论:大门是干什么用的?能不能摇?能不能爬?为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大门挡住坏人的,是不能摇的,摇呀摇的,大门就容易坏,大门如果坏了,就挡不住坏人,小朋友在幼儿园就不安全了。大门也不能爬,会把手给夹了,也容易摔下来。”如果看到别人摇还要怎么做?“告诉他不能摇!。”“给他告诉老师!”……孩子们纷纷回答。我们还结合一些爱护公物的故事来让孩子们明白爱护公物的道理,从而产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三、物品用完放回原处,养成良好的存放习惯。

    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这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有些人乱放东西,一生大部分时间用来找东西。这样的人很少有什么成就。有些孩子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也不收拾就跑到别的地方去玩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迷路的玩具宝宝》等让孩子们明白,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玩具宝宝也有自己的家,玩完了别忘了把他们送回家,不能像故事中的小朋友乱扔玩具。通过游戏《找家》来明白活动室里的物品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用完后要及时把它们送回原位,如果摆乱了下次用时就难找了。如拿一支油画棒、一块油泥、一本活动手册、一张废纸等让幼儿来找到它们的家并把们送回去。孩子们最喜欢玩体育游戏了,玩完后可以请孩子们自己收拾场地上的小体育器械,把它们送回家,下次再玩时我们到玩具的家里就能找到了。在平时的活动中,如孩子们用过的剪刀、油画棒、书本都要求用完后放回原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存放习惯。  

上一篇:应该怎么治疗结膜炎?
下一篇:宝宝为什么会说话结巴?



牛宝宝 | 宝宝生长发育指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