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婴幼儿发生突发状况时,为了避免临时手忙脚乱,一定要准备一个可以救急的保健箱,里面应有消毒药水、退烧药、凡士林、棉签、创口贴等内外用药。保健箱应放在婴儿碰触不到,但又方便第一时间拿到的地方。以下便是婴幼儿专属的保健箱基本配备内容:
1.消毒药水
婴儿使用的消毒药水包括:碘、双氧水与生理食盐水,主要的作用是清洁、消毒伤口、避免感染。碘的杀菌效用广,而且没有刺激性,但是要注意不可与红药水同时使用;双氧水的刺激性较强,破皮面积大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
2.凡士林、婴儿油、红毒素软膏
凡士林、婴儿油、红毒素软膏都有保护皮肤、避免干燥的作用,婴幼儿有尿布疹、湿疹、虫咬、冻伤或是轻微破皮现象、小面积的轻度烫伤(尚未形成水泡),都可以擦一点点这类的膏药。使用前要先清洁婴幼儿的皮肤,然后涂抹一层便足够(婴幼儿原则上一天涂抹一次就够了),涂抹后尽量保持患部干燥、通风,不要再覆盖任何纱布、贴布。
3.浣肠、软便剂
婴幼儿如果只是单纯的便秘,没有其他病征,可以用浣肠或软便剂来帮助排便。但是如果用了一次还解不出大便,就要去看医生了。婴幼儿使用浣肠或软便剂的用量需以体重为准,大约每公斤体重可用3毫升。
4.退烧药
退烧药一般用水剂较温和,阿斯匹灵锭剂退烧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灵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塞剂效果快速,如果婴幼儿拒绝吃药,就可以使用。此外,服用口服退烧药两小时后仍无效者,也可采用塞剂,塞剂每间隔6~8小时可使用一次,婴幼儿的用量3/4颗,不过仍须视体重而略增减,使用时要先用凡士林或婴儿油滋润婴幼儿的肛门,然后将塞剂的尖端塞入婴幼儿肛门约一个指节的深度,压着婴幼儿侧躺两分钟,确认塞剂没有滑出来才行。另外,每次使用退烧药,不论是否同一种,都应相隔4小时以上。
5.创口贴
创口贴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伤口,避免碰触感染,如果婴幼儿拒绝创口贴,可以试试看市面上有卡通图案的产品。使用的方法是彻底清洁伤口后,轻拍伤口四周,除去多余的水渍,然后贴上创口贴,抚平泡起的部分即可,最好不要撕下来重贴。
6.透气贴布
透气贴布是用来固定绷带、敷料及纱布用,为了避免小婴幼儿洗澡、洗手时弄湿伤口,使伤口更加迅速痊愈,有些透气贴布还具有防水的功能,使用方法是彻底清洁伤口,然后将透气胶膜对准伤口贴下,由中央向四周推平即可。
7.脱脂棉、棉签
脱脂棉块、棉球或棉签都是用来洗涤伤口或当作敷料使的,在清洁或消毒伤口时,用这类材料沾取适量药水、药膏,单向擦过伤口或由圆心向外擦都可以,但不可来回重复擦拭。
8.小钳子、小镊子
小钳子、小镊子是用来夹取卫生材料,避免手部直接碰触的工具。
9.消毒纱布
无药性消毒纱布可用来清洗伤口及覆盖伤口;粘性纱布用于分隔伤口及敷料,使伤口分泌物与敷料不会粘住,而造成换药的疼痛。使用的方法是清洗消毒伤口后,将纱布折叠成比伤口大1公分见方的大小,覆盖在上,以医疗胶带固定即可。
10.冰枕
小朋友拉伤、扭伤肌肉或退烧时,要用冰袋或冰枕冰敷,但注意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如果准备的是冰袋,冰箱里最好常备冰块,在婴幼儿受伤或发烧的时候,可以随时取用。
11.滴管或空针筒
婴幼儿如果不肯乖乖吃药,可以使用滴管(也可以使用2.5毫升或5毫升空针筒),将药水汲入管中,方便喂食。
12.拔毛器
婴幼儿的伤口上如果有木屑、花刺、虫刺之类的异物,在用消毒水涂抹患部之后,可以用夹子或拔毛器(用或烧或酒精消毒过),拔出木屑,万一还是无法剔除,可以试试看消毒过的缝衣针,挑开伤口附近的皮肤,慢慢将异物取出,注意这样做之后,必须再将伤口消毒一次。
13.体温计
目前最常用的体温计有3种:1.腋温计(传统的水银柱计)——测量时,将温度计横放在婴幼儿腋下皮肤(铁皮部分在内),让婴幼儿手臂夹紧约5~10分钟;2.肛温计——先用凡士林涂抹温度计,然后插入婴幼儿的肛门约2~5厘米(铁皮部分在内),用手按住他的臀部,但是有直肠疾病婴幼儿或免疫不全者不可使用;3.耳温枪——将耳温枪嘴对准婴幼儿的耳朵插入,迅速按下测量钮,约2~3秒即可,但是鼓膜发炎、耳朵流脓、出血者不可使用。
14.三角巾
三角巾的用途很广,它可以折成环形,托住无法直接施压的伤口,也可用来提高受伤的手臂。另外,身体其他大面积的伤口都可以用到它。使用时要用安全别针来固定,包扎不要太松或太紧,如果有破皮的伤口,应先覆盖无菌的敷料,固定好之后,再包上三角巾。
15.小剪刀
剪刀的作用是解开扎带及敷料,方便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