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用药知识大全

来源:未知

在哺育宝宝的一年间,妈妈难免会有头疼脑热、伤风感冒的时候,这时是不是要吃药呢?不吃药吧,也许病更重,照顾不了宝宝还可能传染给宝宝;吃药吧,听说妈妈吃药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俗称“奶里转”。这也着实让妈妈感觉犯难,那么这时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先让我们看看药物是怎样进入乳汁的。妈妈口服或经肌肉、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的药物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的。乳汁中药物的浓度主要取决于药物在血液的浓度,另外也和药物的酸碱度、溶解度以及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力等有关:

林可霉素、红霉素、异烟肼、抗精神病药、抗忧郁药等弱碱性的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高,可以略高于血液中的浓度。

巴比妥类、磺胺类、利尿剂和青霉素等弱酸性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等于或低于血液中的浓度。但是乳汁中药物浓度的高低并不说明其对宝宝影响的大小。如妈妈患结核接受异烟肼治疗时,其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大约为6ug/ml,如婴儿每天吃700ml的乳汁,则仅仅摄入了4.2mg的异烟肼,远远小于儿童异烟肼治疗剂量,每天每公斤10~20mg。

还有一些口服不吸收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宝宝即使吃了妈妈含这些药物的乳汁,由于肠道不能吸收,对宝宝的影响也不大。

妈妈服药导致宝宝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宝宝的生理功能不完善,不能代谢或排出药物,以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因此哺乳期妈妈服药除了要考虑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以外,还要考虑宝宝的大小。如新生儿体内的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功能不成熟,当妈妈用氯霉素后容易引起“灰婴综合征”,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急等。

一般来说,妈妈如果在哺乳期间偶尔染上伤风感冒,短期的用一些非处方药物(OTC),对宝宝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在服药前一定要参阅说明书,看看是否有相关的禁忌,并且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所标明的剂量使用。哺乳期的妈妈短期地使用一些普通剂量的抗生素也是安全的。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抗生素都会进入乳汁中,因此可能引起婴儿过敏、腹泻、皮疹等一些副作用,如妈妈使用四环素可引起宝宝牙齿的色斑,妈妈用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宝宝的皮疹等。妈妈长期地使用抗菌素则可能会改变宝宝的肠道菌群,影响宝宝的免疫功能,应尽量避免。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妈妈也不必担心,降压药、利尿剂、胰岛素等一般对宝宝是无害的,但为了慎重起见,妈妈应尽量选择同一类药物中,乳汁浓度最低的药物,可以参考药品说明书作决定。

哺乳期间必须禁用的药物有抗肿瘤药物、放射性药物、麻醉品等。此外一些抑制乳汁分泌的药物,如雌二醇、大剂量口服避孕药、左旋多巴、抗忧郁药等也不能使用。

总之,妈妈在哺乳期间用药并非一定影响到宝宝,妈妈在哺乳期间患病是否要服药,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后酌情处理。

哺乳用药宝宝伤害深

乳母在哺乳期服用药物会对宝宝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乳腺和血液之间有一个血乳屏障,分子量大于200的药物很难进入乳汁,然而一些与蛋白结合低的游离型药物、脂溶性药物以及易解离的药物还会“无孔不入”地进入乳汁,危害宝宝健康。乳母应慎用或禁用的药有以下这些:

第一类:抗菌药

青霉素类的药物虽然不易进入乳汁,但乳汁中只要含有微量就会使宝宝过敏,引起皮疹。以后宝宝再用青霉素会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常规应用氯霉素,乳汁中的浓度为血中的50%,会影响宝宝的造血系统。部分宝宝可出现腹泻、呕吐、呼吸功能不全及皮肤发灰等所谓“灰婴综合征”。

用红霉素特别是静脉滴注时,它在乳汁中的浓度要比血液高出4-5倍之多,可能会使宝宝的肝脏受损。

四环素在乳汁中的浓度为血中的十分之七,宝宝吃奶后会使牙齿发黄,骨骼发育受到影响。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会使宝宝听力受到损害,还会出现蛋白尿。

乳母服用磺胺类药物也可能促使宝宝发生新生儿黄疸。

第二类:镇静止痛药

乳母服用安定类药物或氯丙嗪、苯巴比妥时,会使宝宝呈昏睡状态及新生儿黄疸。

吗啡类的药物较易进入乳汁而浓度可比血浆浓度高出数倍,对6个月以内宝宝很容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而发生窒息,应特别提防。

还有一些抑制癫痫的药物,如苯妥因钠会使宝宝出现缺氧性紫绀、嗜睡和虚脱。

第三类:内分泌类药

乳母服避孕药会使男婴乳房增大,女婴阴道上皮增生,乳母应采用其他方式避孕。

一些降糖药会引起宝宝低血糖。

乳母使用抗甲状腺药如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等,在乳汁中的浓度可为血中的3倍以上。这样就会抑制宝宝的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引起幼儿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减退。此外还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皮疹及黄疸等。

第四类:止喘、降压等西药

某些止喘药如氨茶碱,乳母服用后会使宝宝兴奋、烦躁、恶心及呕吐。

乳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心得安、心得平、心得静等,会使乳儿发生低血糖、气管痉挛等反应。

乳母高血压服用利血平后,会引起乳儿鼻塞、口唇发紫、食欲减退、腹泻等。

某些解痉药如阿托品可通过乳汁使宝宝出现皮肤干热、高热、躁动及瞳孔散大。

第五类:中药

并非所有的中药都安全。乳母服用雷公藤、蟾蜍类药、罂粟壳、蜈蚣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乳儿中毒。

乳母用药事项

1、乳母应尽量不用药,如果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宝宝影响最小的药,用药时间不要过长,以减少药物的积累。

2、乳母服药宜在哺乳后立即应用,可以避开下一次哺乳时的药物在乳内的高峰。

3、在乳母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乳儿有无异常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要停止哺乳,及时处理。

4、乳母因病确实需要服用抗肿瘤药、抗结核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某些抗菌素、激素及镇痛药时应及时断奶,改为人工喂养。

5、目前新药备出,对它乳汁中的浓度及乳儿的影响了解甚少,乳母在选用药时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切忌自行服药。

哺乳期的妈妈如何安全用药

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使母乳喂养率达到80%的目标。并向WHO承诺。然而,几乎所有的存在于母体血液中的药物都可进入母亲乳汁中,其中有一些可能会对乳儿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害。因此,哺乳期妇女用药和用药期间能否继续哺乳已经成为被受关注的问题。

1、哺乳期的妈妈能否服药?服用某种药物的妈妈能否继续哺乳?

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以及针对具体问题就有些棘手了。一些药物对乳儿的影响缺乏临床对照,甚至连动物试验也缺乏,没有定论。医学这门科学不同于其他领域,有很多的不允许,在患者身上是不允许试验的。若是从理论上认为对乳儿有影响的药物,绝对不会再验证,可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即使是动物实验有了定论,但和人类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2、影响乳汁中药物浓度的因素有:

1)血-乳屏障。

2)血液和乳汁间药物浓度,当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降低时,乳汁中的药物又会返向转回到血浆中。因此,有些对乳儿有影响的药物,可根据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安排哺乳时间。3)药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小的易于进入乳汁中。

4)与蛋白质结合的亲和力,亲和力低的容易进入乳汁中。

5)溶解性,脂溶性高的乳汁中药物浓度就高。

6)离子化程度,非离子化程度高的易于进入乳汁中。

通常,母乳中的药物含量很少超过母体用药剂量的2%,其中仅有一部分被乳儿吸收。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至于对乳儿造成明显的危害。只有少数药物对乳儿有肯定的危害。

3、乳母注意事项:

1)用药应具有充分的指征。

2)尽量选用进入乳汁少的、对乳儿影响小的、对乳母疗效高的药物。

3)调整服药与哺乳时间,让医生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调整药物与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一般用药时间选在刚刚哺乳结束。距下次哺乳相隔4小时以上。要避开乳母血浆中药物浓度最高峰哺乳。

4)检查乳儿血药浓度,当乳母用的药物剂量较大或时间较长时,可定期检查乳儿的血药浓度。超过乳儿耐受浓度时应及时停乳。

5)若不能证实乳母用的药物对乳儿是否安全时应果断停乳或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更换药物。

6)乳母服用乳儿能使用的药物时不必考虑对乳儿的影响。

4、一些常用药物种类乳母服用时如何哺乳

注意:以下不一一例举,用药前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建议!

 

甲状腺疾病用药

巴唑,硫氧嘧啶

对乳儿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

抗生素类药

青霉素类

注意使用

头孢菌素类

可继续哺乳

可继续哺乳

大环内酯类

可继续哺乳

注意使用

氨基甙类

 

部分忌用,使用时注意菌群失调

注意使用

喹诺酮类

慎用或忌用

 

注意使用

抗真菌药

慎用或忌用

注意使用

磺胺类

不宜哺乳

注意使用

抗结核药

 

部分不宜哺乳, 使用应定期查肝功能

 

 

注意使用

呋喃类

暂停哺乳

注意使用

抗病毒类

病毒唑

禁用

杀s虫类

驱蛔灵

服药三天内暂停哺乳

 

降脂类

减肥药

禁用

药物的影响是一时的,在没有明确定论乳母所服用的药物对乳儿有影响时。不要轻易为此而停止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在医生指导下,乳母是可以安全用药的。

上一篇:产后妈妈如何恢复健美窈窕的体形?
下一篇:新妈妈恢复腹部锻炼须知常识



牛宝宝 | 宝宝生长发育指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