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奖惩无用

来源:未知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奖惩无用

    蒙台梭利博士在她的《儿童教育手册》中举到这样一个事例:

有—天,指导员对小生施产处罚,让他坐在—张椅子上,孤立于教室中央,对乙生则给予奖赏,把一枚系着门丝带的银色十字架挂在他的胸前。

    由于乙生来回走动,在快乐地工作着,使得十字架掉落到地上,可是他却不去理会,反倒是甲生捡了起来,对乙生说道你掉了东西吗?”   

乙生漠然地望着奖牌回答说:“我才不管呢!”

  甲生小声地说:“你真的不要吗?那我就戴上了哦!”   

乙生问答说:“好吧!随便你!”

于是,甲生高兴地坐在椅子上欣赏十字架的光泽和美丽的外形,而乙生仍旧做着他自己的事。   

甲生从乙生的十字架上得到满足感,却毫无羞愧之心;而乙生从工作中享受快乐和满足,无视于奖赏的价值。   

经常受鼓励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之上,但是悬赏式的奖励,只会诱使他“有奖才做”,影响到他将来的“价值观”,只以名利为衡量的标准。  

 如果孩子必须因为受处罚,才会停止他的捣乱,那他的“听话”完全是因为怕挨打挨骂,而非“自我控制”。而且,除了不主动之外,他也缺乏自信,做任何事都会害怕,对自己没有自信心,也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或出息了。  

 大人总是希望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才会结孩子奖赏或者是“处罚”。相反的,如果一切的事情由孩子自己选样,所有的情况便会改观。因为只有在自启自发的“活动”当中,孩子会发现自己在环境中有作为,有地位,有能力自己完成工作,于是成就感、自我独立感、自信心,乃至完美人格也就逐渐形成。这种自启自发行为又怎么会需要奖励和惩罚来画蛇添足呢?大人都明白:来自内心的喜悦才是真正的喜悦,虽然经过制约学习(例如:从做好到奖赏的过程),对孩子可能有加强行为的作用,可是那绝不是自然的,也不是永久的,它像紧绷的弹簧,完全靠外力的拉张,外力没有了,它就不会张开,久而久之,终有一天它会松弛,甚至完全失掉作用,所以对孩于来说,“奖”“惩”两字很难发生行为加强的作用。

上一篇:湿疹的原因
下一篇: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敏感期(二)



牛宝宝 | 宝宝生长发育指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