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宝贝建立规则意识
从宝宝的视角看问题。爸爸妈妈和宝宝在一起的时候,要学会忘掉自己的经验和经历,从宝宝的视角看问题,尝试用童真的眼睛体会世界,不能用自己的经验强制性地要求他。比如,在宝宝的眼中,没有见到的事物都会感觉好奇,都是他们的玩具。爸爸妈妈感兴趣、认为宝宝会喜欢的玩具,也许宝宝并不觉得好玩。所以,多给宝宝一些自己的选择,不要因为自己的选择限制了宝宝感知多彩的世界。
身教胜于言传,爸爸妈妈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宝宝,孩子们的是非判断标准实际上就来自于爸爸妈妈对他们鼓励或者批评的态度,孩子们的行为实际上是受爸爸妈妈的港移默化影响的,爸爸妈妈要注意身教的作用。比如,对老人要有尊敬的态度;对家人说话要温和;对宝宝说话要诚实,平时生活中自己要大度、不占小便宜,让宝宝自然而然地学会尊重、宽容、理解他人。
-
以平常心对待宝宝,不期望宝宝会成为天才,只要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就好。要尽可能多陪宝宝玩耍,让宝宝多感受一些父爱、母爱比让宝宝多背几首唐诗、多认几个数字更重要。引导宝宝学习的时候,要允许他做错或说错,然后再纠正,不要扼杀了他自己思考问题、判断是非的权利。
-
不要只在旁边说,要演示给宝宝看。简单的一句话往往不能让宝宝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最好加上你的表情和语调,让你的课堂变得更可爱,更容易接受。比如,当你对宝宝说“不要动电源插座”,语调不要太严厉,稍带严肃就可以,再加上点微怒的面部表情,宝宝能从你的声音和表情上看出:他做的事是不对的。相反,如果你表现的过于紧张,声音太尖锐,还连带一串的批评,那宝宝也会回复纪你同样的反应,坚决和你对着干。你们的学规矩课堂,就会变成战场。
-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以为只告诉宝宝一次“这是不对的”:他就会铭记在心。如果你指出宝宝一次错误,而对其他几次视而不见,那宝宝心里必定会感到疑惑:我这么这做究竟是对证是不对?然后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他会不停地尝试再做一次。所以给宝宝重复“规矩课程”,这样他才能温故知新。
-
做个好榜样。宝宝经常会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就意味着,你的行为一定要是好行为。比如,多使用“请”,不要动不动就发怒,要学会等待。你也可以主动向宝宝显示你的好行为。比如“你看,妈妈把报纸分给爸爸看,我们很喜欢一起分享”。
-
面对现实。你不能期望一个1岁宝宝懂得所有规矩,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比如,宝宝会本能地把享到的东西放到嘴里,这是他认识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这时候你应该避免一些像发卡、硬币这些容易导致宝宝窒息的东西出现在他能够到的地方。还有,妈妈最好把长头发扎起来,以免宝宝乱抓。
-
选好时机。让一个1岁宝宝整天保持旺盛的精力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宝宝感到疲劳、饥饿或心情不好,就很容易发脾气。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坚持让他学规矩,给他一点“课间体息”时间吧。另外,对宝宝来说,大多的规矩会让他反感。最好能找出一些比较重要的教给他,比如不可以咬人,电源不能动,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不过这也要根据宝宝的具体1S况来定,如果你觉得他的某种行为实在让你无法忍受,当然可以把这种规矩放在首位了。
-
别忽视宝宝的创造性。要引起注意的是,宝宝的行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是他创造性的表现。只要他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还是要保护宝宝的创造性。当你发现他会用厨柜里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节奏时,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乐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