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联系的纽带,里面有二根脐动脉和一根脐静脉,是胎内输送营养和氧气的渠道。新生儿出生后,经夹紧,结扎,切断处理后,残端往往在生后1-3天内干枯脱落,此后脐内血管收缩,脐部皮肤向内牵拉而凹陷,形成脐窝,即平时所说的肚脐眼。
一、新生儿脐带的护理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脐带未脱落之前
脐带在脱落之前,要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特别是不要把尿布盖到脐部。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有无渗血,如果有,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若无渗血,只要每天用棉签沾75%的酒精轻拭脐带根部,即可等待其自然脱落。
第二阶段:脐带脱落之后
脐带被切断后形成的创面,是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窗口,轻者可造成脐炎,重者往往导致败血症和死亡,所以脐带的消毒护理十分重要。
脐带脱落后,同样要用棉签沾75%的酒精,卷清脐窝内渗出的少量液体,然后盖上消毒纱布。曾经有人主张局部涂1%的甲紫(紫药水),因甲紫有杀菌、收敛作用,但由于其穿透力弱,消灭不了表皮痂皮底下的脓肿,故现在多数采用75%酒精的来消毒。
为防引起感染,切忌往脐部撒消炎药粉。如果脐窝有脓性分泌,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厌食、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肛表温度低于35摄氏度)的症状,即提示有脐炎,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二、脐疝是儿童常见病,父母在护理新生儿脐部时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未足月的早产儿。
脐疝就是脐带脱落后,在肚脐处会有一个向外突出的圆形肿块,小的如黄豆,大的可像核桃。当小儿平卧,安静时,肿块消失,而在直立,哭闹、咳嗽、排便时肿块又突出。用手指压迫突出部,肿块很容易回复到腹腔内,有时还可以听到咕噜噜的声音,如果把手指伸入脐孔,可以很清楚地摸到脐疝的边缘。
1、发生脐疝的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孔两边的腹直肌尚未合拢,一旦腹腔内压力增高,腹膜便向外突出而造成疝。脐疝的内容物是肠管的一部分。
2、帮助脐疝自然愈合的措施:
随着年龄的增长,疝环口也会逐渐缩小,一般在2岁以内部可自然闭合,因此只要没有腹痛,呕吐(肠子被环口夹住)或局部感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如果小儿脐疝较大,可取一条宽约4-5厘米的松紧带,在其中心处用布固定半只乒乓球,球的凸面对准脐孔,使肠子不再突出,这样可以加快脐疝愈合。松紧带两头用可调节长短的扣子固定,压力应保持在保证肠子不再突出,又不影响呼吸和吃奶为准,为防止宝宝皮肤擦伤,应每2-3小时检查一次。
曾有人主张用钱币压迫或用绷带扎紧,但因为婴儿的腹部呈圆形,绷带过紧会造成局部皮肤坏死,所以这种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乒乓球压迫法,既安全效果又好。